Saturday, January 13, 2007

大智度論卷30題目

Jessy: 前面已經分六卷說六波羅密,根據你的理解來解說龍樹論述這段經文的內容"菩薩摩訶薩欲使如恒河沙等世界眾生。立於檀波羅蜜。立於尸羅羼提毘梨耶禪般若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Si: 1. 佛為何要稱讚菩薩之名?為何菩薩要令佛稱讚其名?2. 解釋阿修羅道以及有時說五道有時說六道的差異



Macy: 1. 什麼是佛世界因緣不斷? 為何菩薩當令佛世界因緣不斷? 2.“復次菩薩或時不以口教。或現神足光明。令眾生住六波羅蜜。或現種種餘緣。乃至夢中為作因緣使其覺悟。令眾生住六波羅蜜。是故經言欲令眾生住六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以這段說你自己的感觸,或說在夢中的經歷



琇玲:何謂善根供養?什麼是隨意成就者?



惠君:菩薩為何欲滿一切眾生所願衣服飲食臥具塗香車乘房舍床榻燈燭等?跟般若波羅蜜有什麼關係?

1 comment:

Si said...

我來交作業


1. 佛為何要稱讚菩薩之名?為何菩薩要令佛稱讚其名?

稱讚菩薩的原因如下

◎佛雖無吾我,無有憎愛,於一切法,心無所著;憐愍眾生,以大慈悲心引導一切故,分別善人而有所讚。亦欲壞破惡魔所願;以佛讚歎故,無量眾生愛樂菩薩,恭敬供養,後皆成就佛道。以是故,諸佛讚歎菩薩。

◎復次,若菩薩未得無生忍,未得五神通,生死肉身,有大慈悲心,能為眾生故:內、外所有所貴惜者,悉能施與。外謂所著妻子、上妙五欲,如意珠、最上妙寶,安隱國土等;內謂身體、肌肉、皮膚、骨血、頭目、髓腦、耳鼻、手足。如是等施,甚為難有!是故諸佛讚歎其德。若菩薩入法位,得神通,行苦行不足為難;以是菩薩生身肉眼,志願弘曠,有大悲心,愛樂佛道,行如是事,甚為希有!
◎復次,若菩薩持戒清淨具足,無所分別,持戒、破戒;於一切諸法畢竟不生,常空法忍。精進不休不息,不著不厭;精進、懈怠,一相不異;無量無邊無數劫,勤修精進。都欲受行甚深禪定,無所依止,定亂不異;不起於定而能變身無量,遍至十方說法度人。行深智慧,觀一切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亦非不生亦非不滅,非非不生非非不滅;過諸語言,心行處滅;不可壞不可破,不可受不可著;諸聖行處,淨如涅槃,亦不著是觀,意亦不沒,能以智慧而自饒益。如是菩薩,諸佛讚歎。
(卷中文字還有更多值得讚嘆的理由)

更者因為菩薩受到佛的讚嘆
固能夠使人對於行菩薩道更具備信心與行的意願。
而菩薩更是未來世會成佛的對象,當然要讚許其發願成佛的心。

亦可以透過這樣的比喻來解釋
◎或時因中說果,如日食百斤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言食金,是為因中說果。或時果中說因,如見好畫,言是好手,是為果中說因。諸菩薩亦如是,菩薩為因,諸佛為果,若說佛力不可思議,當知已說菩薩。
是故讚嘆菩薩無異於讚嘆佛(於未來成佛之際)。

另一段的說法也可以當作是需要讚嘆菩薩的理由之一

◎復次,菩薩疾集智慧具足,作佛度無量眾生;欲入涅槃時,為菩薩受記:我滅度後,汝次作佛。展轉皆悉如是。令不斷絕。若佛不記菩薩者,則斷佛國!譬如王立太子,展轉如是,國祚不斷。

為何菩薩要令佛稱讚其名的原因:
卷中有云
◎佛法有二門:一、為第一義門,二、為世俗法門。以世俗門故,欲令諸佛讚歎;雖為諸佛所讚歎,而不見我,不取眾生相,世間假名故說。汝言云何反求佛供養者,如後品中,佛所讚歎菩薩,畢竟阿鞞跋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是菩薩欲得決定知是阿鞞跋致以不?以是故,求佛讚歎,非求供養!
◎復次,餘人餘眾生,貪欲、瞋恚、愚癡覆心故,不能如實讚歎。何以故?若偏有所愛,不見實過,但見功德;若偏有所瞋,但見其過,不見其德;若愚癡多,不能如實見其好醜。諸天、世人雖有智慧,三毒薄者,亦不能得如實讚,猶有謬失;無一切智故,結使不盡故。聲聞、辟支佛三毒雖盡,亦不能如實讚,猶有餘氣未盡;又智慧不具足故。唯佛一人,三毒及氣永盡,成就一切智故,能如實讚,不增不減。以是故,行者欲得諸佛所讚,知其實德,不求餘人稱讚。



2. 解釋阿修羅道以及有時說五道有時說六道的差異

名相解釋:略稱修羅道。為六道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乃常懷瞋心而好戰鬥之大力神之生所。此外,又指阿修羅之世界、阿修羅之生存狀態。

就我認為,阿修羅與天人同處在一樣的狀態與世界只是心念剛好就像是善與惡的差別 心性剛好正為衝突的兩端。
固說五眾
但以善惡業果報的分法又可以分成六眾
並不相違背,而是以用什麼方式去區分而已。

文中有云:
阿修羅力與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為諸天所破,或時能破諸天。如經中說:釋提桓因為阿修羅所破
◎四種兵眾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樂,與天相似,為佛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餓鬼所攝!以是故,應有六道。


◎阿修羅、甄陊羅、乾沓婆、鳩槃荼、夜叉、羅剎、浮陊等大神,是天;阿修羅民眾,受樂小減諸天,威德變化,隨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羅非修羅。修羅,(此言不飲酒)說者言:是阿修羅非修羅,阿修羅道初得名,餘者皆同一道。
◎問曰:經說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若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六。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義意,應有六道。

◎分別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無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