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9, 2005

第二次法華經讀經會進度

這次法華經的進度,就而卷二的信解品第四讀到卷三結束,這段又有一些有趣的比喻小故事,同時又有弟子備授記成佛。大智度論讀到卷四完,同時卷一二上次很多人沒看,我也會抽問重講。
本次日期為10/1(六)下午兩點,大家準時參加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05

佛學園另一課外活動

在大家要開始進行法華經的功課時,也有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那就是淡江大學已於8月份成立西藏研究中心,目前仍是草創時期。中心的成立過程與達賴喇嘛有非常深的緣份,同時也是在達賴喇嘛的支持之下成立,法王也允諾待正式成立後,會再親自來台主持開幕儀式。

目前中心的工作規劃如下:
1. 每年定期舉辦國際藏學會議,邀請國際學者就西藏之文化作深入之研討。
2. 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及演講會,延請學者專家介紹宗教、藝術、民俗方面議題。
3. 舉辦西藏文物展覽會及宗教祈福活動。
4. 成立讀書會,探討藏學新知。

中心的組織架構及相關訊息,大家可以參考其網站:http://163.13.226.19/buddha/intro.asp屆時將會邀請由達賴喇嘛認證的格西(佛學博士)前來授課及參與讀書會等等。

另外9/21將會開始舉行讀書會,先是由吳寬主任主持,好消息是讀書會將會安排每兩週在週三或週四晚舉行由仁波切主持的讀書會。若大家有興趣,也可直接跟他們報名喔,參見:http://163.13.226.19/buddha/guestbook-detail.asp?id=7

若大家時間許可,就可以把它當kk佛學園的課外活動,更進一步了解西藏文化與佛教,還可以晚上在淡大校園享受另一種不同的悠閒氣氛與讀書會。

大智度論 (卷1) 先行課前補充

不定期修訂,我會不定時把比較特別的或是難懂的放上來補充

四悉檀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此乃佛陀善於觀機逗教,善用四悉檀教化眾生之故也。

「悉檀」為梵漢兼稱,「悉」乃華語,普遍之意;「檀」乃梵語,布施之意,合譯為「成就」。「四悉檀」就是佛陀用以成就、教化眾生的四種法門;由於這四種法門是針對眾生的根機與需要而設,因此能遍施一切眾生,故稱「四悉檀」。

1.世界悉檀:即佛陀隨順世間之法而說因緣和合的道理;也就是以世間一般的思想、語言、觀念等事物,說明緣起的真理。例如,人是由五蘊諸法假合而成,故非實體。但是一般世俗的見解,認為人的存在是真實不虛的,佛陀乃說適合世俗之法以隨順眾人,令凡夫喜悅而得世間之正智,因此又稱為「樂欲悉檀」。

2.各各為人悉檀:即佛陀應眾生個別之根機與能力,而說各種出世實踐法,令眾生生起善根;也就是先觀察眾生稟賦的優劣和善根的深淺,然後再隨機說法,建立對方的信心,善根滋長,因此又稱「生善悉檀」。

3.對治悉檀:即佛陀針對眾生的貪、瞋、痴等煩惱,應病而予法藥。譬如對多貪眾生說不淨觀,對多瞋眾生說慈悲觀,對散亂眾生說數息觀,對愚痴眾生說因緣觀,對多障眾生說念佛觀。對治悉檀為滅除眾生煩惱與惡業之教,以其能斷眾生諸惡,因此又稱「斷惡悉檀」。

4.第一義悉檀:佛以善巧方便,依第一義來詮明一實中道之理,令眾生斷惑證理。佛陀為了破除一切論議語言,直接以第一義詮明諸法實相之理,令眾生真正契入教法,故又稱「入理悉檀」。

「四悉檀」總攝三藏十二部經,及八萬四千法門;因此唯佛陀能究竟具足,且遍應群機而無礙自在。由於佛陀能善用四悉檀,觀機逗教,圓融無礙,所以能成為宇宙間最偉大的教育家;而佛陀的教法,也因此成為人間一道永恆不滅的光明。


五乘佛法

  釋迦世尊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普度眾生。惟以眾生根器不同,如果祇說一乘法,將使小根小智之流,不能獲得法益。故說種種權巧方便法門,適應種種根基。佛如大醫王,對眾生種種不同之病源,施以種種不同之法藥而醫治之。這就使佛中有了世間、出世間種種不同的法門,這種種不同的法門,綜略言之,可以五乘佛法概括之。

  乘,指道、船、車,即運載之義。為教化眾生而將之運載至理想境界之五種法門,稱為五乘。所謂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這五乘的修持和所證的果位如下表所示:

1. 人乘,人以三歸五戒為乘,運出三塗四趣而生於人道。
2. 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人道而達天界。
3. 聲聞乘,即以四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涅槃城而證阿羅漢。
4. 緣覺乘,即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無餘涅槃而成辟支佛。
5. 菩薩乘,即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總超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而證佛果。

  總之,教導、運載眾生生於人、天乘之世間法門,稱為世間乘;教導、運載眾生生於聲聞、緣覺、菩薩乘,以超越生死迷界之法門,稱為出世間乘。出世三乘中,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菩薩是大乘。

  關於聲聞和辟支佛所修持的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在前文中已有介紹,聲聞乘修四諦,證聲聞四果。聲聞是親聞佛之聲教,徹悟四諦真理,漸次斷見思二惑,因而脫出世間生死苦海者,謂之聲聞。聲聞四果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辟支佛譯為緣覺或獨覺,眾生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因而覺悟者,名曰緣覺。若於無佛之世,眾生無從聞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緣故,能於諸法生滅的演變中,悟世間無常,或睹飛花落葉而感悟無常之相,因而豁破無明者,皆名獨覺。

  菩薩修六度菩薩道,證圓滿佛果。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具足應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覺是覺悟,自覺且又覺他。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是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所以菩薩是上求成就佛道;下化有情眾生。

  要行菩薩道,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第一要無我,第二要慈悲。亦即,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這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所謂六度,全稱六波羅蜜多,譯作六度、六到彼岸。波羅蜜多譯為度,為到彼岸之意。即為達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之六種德目。即:

1. 布施波羅蜜,又作檀那波羅蜜。有財施、法施(教以真理)、無畏施(除去眾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種,能對治慳貪,消除貧窮。
2. 持戒波羅蜜,又作尸羅波羅蜜。持守戒律,並常自省,能對治惡業,使身心清涼。
3. 忍辱波羅蜜,又作羼提波羅蜜。忍耐迫害,能對治瞋恚,使心安住。
4. 精進波羅蜜,又作毘梨耶波羅蜜。實踐其他五德目時,上進不懈,不屈不撓,能對治懈怠,生長善法。
5. 禪定波羅蜜,又作禪那波羅蜜。修習禪定,能對治亂意,使心安定。
6. 智慧波羅蜜,又作般若波羅蜜。能對治愚癡,開真實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諦。

  以上六波羅蜜,始於布施,而終於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之偉大胸襟。

  五戒是佛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不與取),(三)不邪婬(非梵行),(四)不妄語(虛誑語),(五)不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在小乘經量部中,受三歸依即成優婆塞,准許五戒分別受持;說一切有部則須先受三歸依,後具受五戒,始名優婆塞,故不許五戒分別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我國古來以五戒配列於仁、義、禮、智、信五常。

  十善即十善業,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又作十善業道、十善根本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作十惡業道、十黑業道。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綺語,即雜穢語、散亂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九)瞋恚。(十)邪見,即愚癡。遠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稱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稱為七支業。此十業道屬根本者,故立為根本業道。
「五濁惡世」淺釋

「五濁」,意指減劫(即人類壽命次第減短之時代)中所起的五種滓濁。

婆娑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教化的國土,也就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婆娑」翻譯為「堪忍」,意思是說這個世界雖然眾苦煎迫,但是人生活在其中,還有能力忍受,因此稱為堪忍。

根據《阿彌陀經》云,婆娑世界是個五濁惡世,五濁分別是:

1.劫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隨著人心越來越凶惡,道德越來越澆薄,因此每一百年就減少一歲,直減到三十歲時有饑饉之災,減到二十歲時有疾疫之災,減到十歲時有刀兵之災,而世界眾生無不受害,是為劫濁。

2.見濁:正法、像法滅盡後,末法時代的眾生,知見不正,邪見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為見濁。

3.煩惱濁:眾生追逐五欲六塵,引生貪、嗔、痴、慢、疑等煩惱而惱亂身心,是為煩惱濁。

4.眾生濁:眾生因為知見不正,煩惱覆心,因此不知孝順父母,不懂修善去惡,不畏惡業果報,以致福報漸衰,苦報漸增,是為眾生濁。

5.命濁:眾生因惡業增加,故而壽命漸減,從往古八萬四千歲,到滿百者稀,是為命濁。

五濁之中,以劫濁為總,其餘為別。四濁中又以見濁、煩惱濁二者為濁之自體,而成眾生濁與命濁二者。婆娑世界因為有此五濁,故稱惡世。

有一次,舍利弗不解的問佛陀:「為什麼諸佛國土都清淨無比,唯獨佛陀您所教化的國土卻是如此的污濁骯髒呢?」

釋迦牟尼佛即以腳趾一按,霎時日月四洲、金河茂樹、繁花秀草,齊現眼前。祂說:「這才是我的世界,你所看到濁穢不堪的國度,那是眾生業力所現。」

佛陀是為了救度此界眾生才示現婆娑世界的。
Taken from 佛教城市

Tuesday, September 13, 2005

法華經與大智度論文字檔連結

這是我整理過的版本

《妙法蓮華經》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版權由cbeta所有
【經錄部類】〔法華部類〕〔法華部〕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九冊 No. 262《妙法蓮華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V1.20 (Big5) 普及版,完成日期:2004/11/1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輸入,維習安大德提供,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Taisho Tripitaka Vol. 9, No. 262 妙法蓮華經
# CBETA Chinese Electronic Tripitaka V1.20 (Big5) Normalized Version, Release Date: 2004/11/19
# Distributor: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CBETA)
# Source material obtained from: Text as inputted by Mr. Hsiao Chen-Kuo, Text as provided by Mr. Christian Wittern, Others
# Distributed free of charge. For details please read at The Copyright of CBETA DATABASE



《大智度論》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感謝Jessy大德提共連結)
來源感謝貓梅西提供

另有辦公室文件檔案格式請點下載

Sunday, September 11, 2005

第一次法華讀經會進度


9/17號這週,不知是有沒有人會要回家過中秋,或者就禮拜六中午早一點,傍晚就結束。
這次的法華經看到卷二譬喻品第三,大智度論讀到卷第二,大智度論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
這 次暫時不針對個人出題目,大家在這段時間讀到有問題就盡量post上來提問,我也會抽問。但有三個重點是要大家細看領悟的,這我之前在講愣嚴經的時候多多 少少提過,第一個是法華經譬喻品的三界火宅;第二個是大智度論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對於如是我聞的解說;第三個是大智度論同一卷對於佛滅度後大迦葉尊者 佛法集結的過程詳細的描述,這幾則都是佛經裡面相當動人的故事,希望大家仔細領會,有問題盡管提出來。

釋迦多寶二佛併坐像的出處原始網頁: www.lzcc.com.cn/ foxiangtu/foxiang8.htm

Sunday, September 04, 2005

文殊菩薩


P1010005
Originally uploaded by kingkiang.
法界源流圖中,釋迦摩尼佛會中的文殊菩薩,典型的手持智慧寶劍,騎青獅的造型。

新課程,新教室,希望有新同學

法華經為主,大智度論 當成課外讀物。大智度論相傳是龍樹菩薩針對摩訶般若經所寫的經論,逐字逐句地解經,所以看了大智度論等於也把般若經重要的部份讀過,不過因為大智度論篇幅挺大,所以會把重要的部份指定出來,其他的有興趣就自己詳讀。

所以本週的功課有兩件,第一件事請大家把這兩部經典找到,最好是有流通的書,大智度論因為很大部,而且不好取得,可能家裡也沒那麼多空間收藏的人可以讀電子版,但是知道哪裡有流通大智度論請告訴其他人。
第二件事情是請大家去收集所有文殊菩薩的法相,無論是繪畫、雕像,唐卡....,並請把出處和典故找出來,盡量收集,最好可以親自跑一趟寺院,照個像(像是jessypub去日本也許就可以找到一些),可以貼上來,也可以下次聚會一起交流。
個別的功課會在大家找到課本後公佈,請按時上來看看囉
然後,有新同學想加入,可以趁機一起來囉

慧明禪寺


P1010041
Originally uploaded by kingkiang.
十年前皈依的地方,因為有開車,因為隔壁開了朱銘美術館,所以很容易找到,經輪上刻了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