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1, 2006

2006年度回顧 by 小西

好快,在還沒有整理好思緒的時候,這一年以飛快的速度飛奔而過。
趁大家回家的回家出遊的出遊,閉關的閉關。我來搶一下頭香。
我來整理一下一年來的心得。

大智度論的讀書會,這年來也講了四分之一了。我很驕傲一直沒有缺課過,是幾乎全勤的人。
我是一個非常獅子座性格的人,相當自滿又在某方面非常的薄臉皮。
每次讀完書,或是經過討論的一些片段,真是讓我感到惶恐又感動,越是讀的越深入,我才越覺得自己有多麼的無知與傲慢。
今年我自己身上也陸續經歷了很多事情,如果沒有讀書會的同學們一起陪伴。
我真不知道自己的心會漂流到哪邊去。


年初曾經打了一場禪七
讓自己認識到身心的狀況是多麼的煩躁與不安定
也藉由此了解到自己身體的毛病與缺陷。

很快的明年初又有另一場禪七可以打
我跟Macy也已經報名了。
希望能夠讓自己更適應更能夠運用方法得力。
拉拉雜雜的說了一堆

我很慶幸我了解大方向與該走的道路。
但想想我的壞毛病也誤了我自己
帶給自己煩惱也讓人心煩。
更減損自己的形象 ><
希望新的一年我可以能夠更成熟點
少在路上逗留,與大家在智度大道的途上
走著,不要迷失了方向而走錯地方。

在此
我再度引用卷一偈言,也順便再感謝一次龍樹菩薩
希望我們可以繼續勤奮不懈的繼續努力

智度大道佛從來  智度大海佛窮盡
智度相義佛無礙  稽首智度無等佛
有無二見滅無餘  諸法實相佛所說
常住不壞淨煩惱  稽首佛所尊重法
聖眾大海行福田  學無學人以莊嚴
後有愛種永已盡  我所既滅根亦除
已捨世間諸事業  種種功德所住處
一切眾中最為上  稽首真淨大德僧
一心恭敬三寶已  及諸救世彌勒等
智慧第一舍利弗  無諍空行須菩提
我今如力欲演說  大智彼岸實相義
願諸大德聖智人  一心善順聽我說


還有,真的很謝謝大家,各位同學。
我愛你們,所有人。

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下次讀經會時間為1/13

本次讀經欣逢跨年,大家放一次假吧!

我要去花蓮,Jessy也會去花蓮的禪寺掛單,有興趣的可以一起來花蓮跨年囉,祝大家新年快樂



這次的功課,是大家寫一下年度心得報告,字數、方式都不拘,有權限的直接貼,沒權限的把email給我,我把你加入,懶得post文章的可以回在Comments裡面。



大家2007年1月13日見囉!



Kingkiang





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隨喜回向補充-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隨喜回向補充-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這段華嚴經淨行品的經文可以作為上次講隨喜回向的補充,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說:

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這些是修菩薩行會遇到的基本問題,菩薩如何能不捨眾生,又不染三毒,不動其心,安住其中,也就是"無濁亂清淨行",這當中如何想?如何做?處處起大願,隨喜回向,文殊菩薩的教法大家可以試試,幾天後我問問大家,有什麼心得?

-----------------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缽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目*侯]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妓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妓非實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
  上昇樓閣   當願眾生   昇正法樓   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捨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捨諸罪軛
  剃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闍梨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涌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淨信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恒轉正法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恒守正念   習行眾善
  若見城廓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樂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若見空缽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麤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辨   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從舍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   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右遶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遶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讚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歎無盡
  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脩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Friday, December 15, 2006

大智度論讀書會 - 第29卷

大智度論讀書會,本次的進度為第29卷。內容為隨喜回向

這裡提供卷29的連結,篇幅不長。有需要的新舊同學,歡迎列印,也可以課前預習一下。

Kingkiang課前出題,晚上會公佈,希望大家已經把29卷看完了:
Jessy:
1. 名詞解說:四禪、九次第定。解脫、三昧者,八背捨、三解脫門,慧解脫、共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有為解脫、無為解脫等。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2.禪定、智慧何者為重?各有何用?
3.解釋這段:
如禪定、解脫、三昧,是不可見聞法,云何隨喜?答曰:菩薩以知他心智而隨喜。

  問曰:知他心智法,有漏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無漏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菩薩未成佛,云何知聲聞、辟支佛無漏心?答曰:汝聲聞法中爾;摩訶衍法中,菩薩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世世常不失六神通,以有漏他心智,能知無漏心;何況以無漏知他心智?復有人言:初發意菩薩,未得法性生身,若見若聞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比知當得阿羅漢。隨喜心言:此人得諸法實相,離三界。我所欲度一切眾生,生、老、病、死,彼已得脫,則是我事!如是等種種因緣隨喜,以是故隨喜無咎。

4. 菩薩若能作佛身說法度眾生者,與佛有何差別?

小西:
1. 菩薩何以故少施?施多少可爾?
2. 說明一下這段中的幾個故事:
如薄拘羅阿羅漢,以一訶梨勒果藥布施;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受天人福樂,身常無病,末後身得阿羅漢道。又如沙門二十億,於鞞婆尸佛法中作一房舍,給比丘僧;布一羊皮,令僧蹈上。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受人天中無量福樂。末後身生大長者家,受身端正,足下生毛長二寸,色如青琉璃右旋;初生時,父與二十億兩金;後厭世五欲,出家得道,佛說精進比丘第一。又如須曼耳比丘,先世見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須曼華布施;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常不墮惡道,受天上人中樂;末後身生時,須曼在耳,香滿一室,故字為須曼耳;後厭世出家,得阿羅漢道。
3. 用自己的話申論一下這句話,最好舉個例:諸餘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亦不牢固。

Macy:
1. 十方諸佛及三世諸法,皆無相相,今何以故說三十二相?
2.用自己的話解釋這段,為什麼這樣說:
復次,隨喜名有人作功德,見者心隨歡喜,讚言:善哉!在無常世界中,為癡闇所蔽,能宏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傍人在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為隨喜。以是故,菩薩但以隨喜心,過於求二乘人上,何況自行!
3. 何謂鳩摩羅伽地?為何菩薩要不離諸佛?

秀玲:

什麼是念佛?何者是念佛三昧得生彼國?跟不離諸佛有什麼關係?

Phyllis:

解釋一下這段:

佛世世一心堅固持戒,亦不令他破戒,以是業因緣故,得是初相。初相者,自於法中無能動者。若作轉輪聖王,自於國土無能侵者。以如法養護人民及出家沙門等;以是業因緣故,得千輻輪相。是轉法輪初相,若作轉輪聖王,得轉寶輪。離殺生業因緣故,得長指相。離不與取業因緣故,得足跟滿相。以四攝法攝眾生業因緣故,得手足縵網相。以上妙衣服、飲食、臥具,供養尊長業因緣故,得手足柔軟相。修福轉增業因緣故,得足趺,高相;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上向相。如法遣使為福和合因緣,及速疾誨人故,得妙[月+耑]相,如伊泥延鹿王。如法淨物布施,不惱受者故,得平立手過膝相;方身相,如尼拘盧陀樹。多修慚愧及斷邪婬,以房舍、衣服、覆蓋之物用布施故,得陰藏相如馬王。修慈三昧,信淨心多,及以好色飲食、衣服、臥具布施故,得金色相;丈光相。常好問義,供給所尊及善人故,得肌皮細軟相。如法斷事,不自專執,委以執政故,得上身如師子相;腋下滿相;肩圓相。恭敬尊長,迎逆侍送故,得身直廣相。布施具足充滿故,得七處滿相。一切捨施無所遺惜故,得方頰車相。離兩舌故,得四十齒相;齒齊相;齒密相。常修行慈,好思惟故,得白牙無踰相。離妄語故,得舌廣薄相。美食布施,不惱受者故,得味中最上味相。離惡口故,得梵聲相。善心好眼視眾生故,得眼[目+妾]紺青相;眼[目+妾]如牛王相。禮敬所尊,及自持戒、以戒教人故,得肉髻相。所應讚歎者而讚歎故,得眉間白毫相。是為用聲聞法三十二相業因緣。

---------------------------------------------------------

本次大智度論看完會把金剛經後半段讀完,敬請準備


時間:2006. 12. 16 (六) 14:00 - 18:00
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大智度論讀書會,卷28

延後了一個星期的大智度論讀書會,本次的進度為第28卷。內容將提到六神通、陀羅尼門與三昧門等。

這裡提供卷28的連結,篇幅不長。有需要的新舊同學,歡迎列印,也可以課前預習一下。

Kingkiang課前出題,希望大家都已經看過而不是只看我的題目:
(一) Jessy: 從六神通的章節裡面回答神通和靈通/通靈有何不同?神通有無順序,有的話順序為何?為何菩薩要住六神通?為何菩薩欲住六神通要學般若波羅密?佛神通和菩薩神通有何不同?
(二)小西:菩薩為何要知一切眾生意所趣向?為何又別說他心通要學般若波羅密?聲聞辟支佛智慧和菩薩智慧有何不同,又和佛智慧有何不同?為何菩薩在諸結煩惱中,卻為諸佛所貴?
(三)Macy:什麼是陀羅尼?為何他又是方便法?因何菩薩觀一切聲音語言得實相,無作者無住處,但又有陀羅尼門?何是三眛?聲聞跟摩訶衍法中的三昧有何差異?為何佛不但說三眛而復說三昧門?
(四)其他沒點到名的:解釋普華菩薩和舍利弗尊者對話的內容。陀羅尼門和三昧門有何同異?菩薩神通的作用是什麼?

本次大智度論看完會看一點金剛經,敬請準備


時間:2006. 12. 2 (六) 14:00 - 18:00
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還有那個,課後大食團的聚餐地點,這裡先提供一個富順樓,主打是酸菜白肉鍋和北京烤鴨。歡迎大家繼續提議囉。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Hemidemi佛學群組


我在Hemidemi申請了一個佛學群組,以後大家可以把相關的網路資源、討論放到群組裡面來,有空的就請先加入吧!

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智度論卷27 讀書會

因為有同學有事所以延至星期天
(歹勢就是在下我)
時間 11/12 (日)140:00-18:00

內容大綱:
釋初品中大慈大悲
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歡迎有興趣的人踴躍報名
隨時可以插班上課與旁聽喔!

完整時間請參照左方Google行事曆

上課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下課聚餐餐廳
<未定>
大紅袍如何?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藏音Tibetan Music


達娃拉姆又來了!
札西德勒!

最近因為太忙而錯過了西藏影展,又翹了四堂的藏文課,
而深深感到懊悔...
只要是有關藏族宗教文化與藝術的推廣活動,我怎麼可以錯過呢?
當然也一定會想和這裡的你們分享!

由蒙藏委員會主辦,台北藝術大學承辦的"藏音-藏族音樂文化的神聖性與世俗性"將自11/16起至11/24止,有一系列的研討會,音樂會及示簵講座,與住在台北的大家較有關的如下:

研討會:台北藝術大學 國際會議廳
11/16(四)8:30-17:00主題一/西藏神聖法舞音樂;主題二/西藏宮廷音樂與民間舞蹈
11/17(五)9:15-17:00主題三/西藏音樂中的視覺圖像;主題四/西藏音樂中的歌詠

音樂會:
11/16(四)19:30藏舞-神聖與世俗(藏族表演藝術團,西藏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及央金拉姆等)/台灣藝術教育館 演藝廳(南海路47號)
11/17(五)19:30藏舞-神聖與世俗(西藏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及央金拉姆等)/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廳

另有巡回示範講座喔,更多活動訊息及參加辦法:http://tibetan.tnua.edu.tw

初階佛學,講義完整版

為期五週的初階佛學課程已經結束囉,謝謝各位同學的參與。

為了方便來不及參與課程的同學,這裡提供講義完整版,集合了第一到第五堂課的上課講義,內容包括有佛學概論、佛教的世界觀、佛教歷史、修行方法,以及佛經淺介等五個部份。歡迎有需要及有興趣的同學自行下載,對內容有不清楚與疑問的同學,也歡迎多多舉手發問。

另外,無論你是幼幼班的中輟生、插班生、全勤畢業生,還是完全在家自修生,都歡迎一起加入隔週週六上課的「大智度論讀經班」。詳細內容與課程講義將再行公佈。

謝謝大家。

Tuesday, October 31, 2006

初階佛學,第五堂課

初階佛學的課已經進行到最後一堂課囉!

第五堂課的主題是「經典介紹」。佛教經典浩瀚,這次選擇了七本經典,作簡單的介紹,讓大家在閱讀經典之前,可以先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次會介紹的經典,包括有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阿彌陀經,以及阿含經,也會花一點時間細讀大家較為熟知的心經。

另外,上一堂課尚未真正說明示範的「禪坐」,也會在這次上課的時間裡,一併的解說。最後一堂課,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參加!

時間: 11/1 (三) 20:00-23:00
地點: 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 (善導寺站6號出口)
連絡:0911898816 KK      
   0938912617 Macy


本次課程講義在此。這次講義頁數不多,歡迎下載。
也提供大家法華經的漫畫故事連結,喜歡看漫畫的同學可以連上去看看。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大智度論讀書會,卷26

大智度論讀書會本次的進度是第26卷,主題為「十八不共法」。

除了舊同學繼續加油之外,也歡迎快要結業的幼幼班新同學加入。一起來聽龍樹菩薩如何苦口婆心、不憚其煩的說明與論證。

時間:2006. 10. 28. 星期六,14:00~18:00
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連絡:0911898816 KK 
   0939229419 Jessy      
   0938912617 Macy

大智度論卷26文字檔案在此,歡迎下載。
有興趣延伸閱讀的同學,也歡迎來看大智度論全集

Saturday, October 21, 2006

初階佛學,第四堂課

經過前面三堂課,大家對於佛學的概念,應該都有了基本的認識,也對於佛教的歷史流佈有整體的瞭解。

接下來,第四堂課的主題是「修行」,究竟什麼是佛教的修行方式呢?如何將修行的方法應用在生活之中呢?這次將會介紹禪坐、念佛等修行方式,以及什麼是六波羅蜜、五戒十善、菩薩十地等等。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參加!

時間: 10/25 (三) 20:00-23:00
地點: 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 (善導寺站6號出口)
連絡:0911898816 KK   
   0939229419 Jessy   
   0938912617 Macy


本次課程講義,歡迎下載。

Tuesday, October 17, 2006

初階佛學,第三堂課

初階佛學的課程已經進行到第三堂課囉!

這次的主題是「佛教的歷史」,包含了佛陀一生的事蹟、佛法的流布、漢傳藏傳與南傳佛教的概況等內容,同時也會有精采的佛教聖地照片分享。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參加!


時間: 10/18 (三)20:00-23:00
地點: 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連絡:0911898816 KK
   0939229419 Jessy
   0938912617 Macy


本次課程講義,歡迎下載。
本次課程投影片,歡迎下載。

Friday, October 13, 2006

大智度論卷25 讀書會

因為有同學有事所以延至星期天

時間 10/15 (日)140:00-18:00

內容大綱:
釋初品中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歡迎有興趣的人踴躍報名
隨時可以插班上課與旁聽喔!

完整時間請參照左方Google行事曆

上課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下課聚餐餐廳
小胖川菜館
電話: 23318434
地址: 台北市萬華區峨嵋街88號之1

Saturday, October 07, 2006

初階佛學講座系列

第二次上課時間 10/11 (三)20:00-23:00

內容大綱:
1.佛教世界觀
2,無明
3.何謂業、業報
4.三界
5.六道
6.五蘊
7.輪迴
8.八識

第三次上課時間 10/18 (三)20:00-23:00
第四次上課時間 10/25 (三)20:00-23:00
第五次上課時間 11/01 (三)20:00-23:00


歡迎有興趣的人踴躍報名
隨時可以插班上課與旁聽喔!


完整時間請參照左方Google行事曆

上課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連絡電話:
0911898816 KK
0939229419 Jessy
0939935820 Si

第二次課程投影片檔案請點我

第二次課程講義Word檔案請點我

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第一堂初階佛學開課了

上課時間 10/04 (三)20:00-23:00

完整時間請參照左方Google行事曆

上課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連絡電話:
0911898816 KK
0939229419 Jessy
0939935820 Si


課程簡報檔案請點我
課程講義Word檔案請點我

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大智度論卷24

本週日10月一號 下午兩點
重新開班了
地點依舊在老地方

請參照行事曆有整系列的完整時間!!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幼幼班開課時間調查

諸位同學好

在此先列出三個時段
請大家回應一下比較妥當可以參加的時間

A : 星期一 晚上八點至十點
B : 星期二 晚上八點至十點
C : 星期三 晚上八點至十點
D : 其他時段?(禮拜天下午or其他)


預計上課五次,下次會把課程大綱貼出來

Sunday, August 06, 2006

達賴喇嘛基金會 佛經班與藏文課


札西德勒!
達娃拉姆又要來報給大家好消息了!

達賴喇嘛基金會從8月底起,將會開新一學期的佛經選讀班和藏語課;
講師由7月來台的見悲青增格西擔任,皆為不收費課程...

8/29(二) 19:00-21:00 佛教經典選讀
  (每週二上課,以年度計劃分四單元:1.釋量論.成量品 2.地道建立 3.究竟一承寶性論 4.十二因緣)

8/31(四) 19:00-21:00 藏語課
  (每週四上課,從藏文拼音一直到初級文選閱讀;藏語不易學,但對於閱讀原文藏傳佛教典籍及藏地旅行有極大助益)

有興趣的人可以先報名:(02)2736-0366
上課地點在達賴喇嘛基金會:台北市基隆路二段189號10樓之4

Tuesday, August 01, 2006

讀經幼幼班構想


可以感覺大家已經從釋迦摩尼學校幼稚園快畢業了,對於新進來的同學,似乎有跟不上進度之感,一些新同學要求可否開另外一班,以免影響到舊同學的進度,這的確是可以讓更多有興趣的人加入的方法。
但是現在隔週讀經會,已經變成一種習慣了,如果要隔週開幼幼班的話,我就變成每個週末都要在家裡,恐怕我的家人要抗議了,所以我想,就為新加入的同學,開個五堂的概論,時間利用週間也可,這樣每週開也可以,五週的時間過後,新同學就可以跟著原來舊同學的進度看,不知大家意見如何?目前已經跟Jessy商量,他願意支援課程內容的整理,如果有更多舊同學願意參與一起來弄,我想會比較有效率,一方面也自己複習。
以後這些講義可以給後來陸續進來的同學沿用,這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
正式開課時間的話等我西藏回來,這段時間,參與的同學可以分配一下準備教材。
願意報名助教的同學請舉手囉!
要加入幼幼班的同學,也可以順便報名

Sunday, July 30, 2006

下一次讀經會

照原定日期,我可能人已經在西藏,我們是要在我去西藏前找天晚上聚聚,或者就順延到我從西藏回來(可能一個月後了)?大家討論一下

Wednesday, June 21, 2006

以樂舞讚嘆諸佛菩薩的圓滿-"藏心靈動"


要推薦大家一個課外活動,而且是免費的喔...
除了佛經,透過樂舞同樣可以感受到諸佛菩薩的慈悲與圓滿...

"達蘭薩拉西藏表演藝術學院TIPA 2006台灣巡演"

索票單位: 
  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電話: 02-2736-0366 傳真: 02-2377-9163
  台北市基隆路二段 189 號 10 樓之 4
  網址: www.tibet.org.tw
  電子信箱: webmaster@tibet.org.tw

演出日期:
6/30-7/1(五~六)19:30-21:30 中油大樓國光廳(台北市松仁路3號)(近市府捷運站3號出口)

演出內容:
(上半場)
1. 黑帽舞(金剛舞之一種,為藏傳佛教非常獨特的傳統宗教文化,相傳是蓮花生大士依佛經記載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舞蹈。)
2. 山南之歌
3. 吉祥舞
4. 輝煌登基舞
5. 宮廷歌舞-囊瑪
6. 祈求上蒼
7. 西藏人民的祈求
(下半場)
8. 熱巴之舞
9. 拉薩踢踏舞
10.貢布之歌
11.藏三區合唱
12.犛牛舞
13.獵人舞

更多演出內容及表演團體介紹,請上:http://www.tibet.org.tw/tipa/intr.html

小拉誠心推薦!
不用到西藏或藏區便可以體驗雪域人民的生活文活與宗教藝術...:)

2006下半年 schedule

請管理員大德,修改一下模組
以後我們有行事曆可以用囉
請把這串文字
加到 side bar

<iframe src="http://www.google.com/calendar/embed?src=d0nci53mqo
3on9udgovh7gbaqk%40group.calendar.google.com&height=307"
style="border-width: 0pt;" frameborder="0" height="308"
width="320""></iframe>

Sunday, June 18, 2006

卷20注釋補述

隨眠:
為煩惱之異名。煩惱隨逐我人,令入昏昧沈重之狀態;其活動狀態微細難知,與對境及相應之心、心所相互影響而增強(隨增),以其束縛(隨縛)我人,故稱為隨 眠。此有貪、瞋、慢、無明(癡)、見(惡見)、疑等六種,稱為六隨眠(六根本煩惱)。其中,貪復分為欲貪與有貪,稱為七隨眠;見分為身、邊執、邪、見取、 戒禁取等五見,稱為十隨眠。此外,以此更加細分,則有九十八隨眠。  關於隨眠之體另有異說,說一切有部認為貪等煩惱即隨眠,屬於心相應之法;大眾部、化地部等認為現起之煩惱稱為纏,另外稱熏成種子之法為隨眠,與心不相 應;經部認為煩惱於覺醒活動之位為纏,對此,煩惱為眠伏狀態之種子稱為隨眠,為非心相應亦非不相應。於唯識宗,不承認煩惱即隨眠之說,蓋隨眠為煩惱之習 氣,即指種子而言。此煩惱之種子隨逐我人,眠伏潛在於阿賴耶識。〔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俱舍論卷十九、卷二十、發智論卷三、品類足論卷三、成唯識論卷九、瑜 伽師地論卷五十九、卷八十九〕p6351

九地:
又稱九有。有情居止之世界,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依禪定三昧之深淺,色界、無色界復分為四禪天、四無色天,與之欲界,計立九種有情之住地,稱 為九地或九有(九種生存)。九者即:(一)欲界五趣地,為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雜居之所,故又稱五趣雜居地(或雜住地)。(二)離生喜樂 地,離欲界惡後,所生得之喜樂。色界初禪天屬此。(三)定生喜樂地,由定所產生之殊勝喜樂之境地。色界第二禪天屬此。(四)離喜妙樂地,離於前地之喜,而 身得勝樂之境地。色界第三禪天屬此。(五)捨念清淨地,捨前前地之喜與前地之樂,而心達安靜平等(即捨)、自覺(即念)之清淨境地。色界第四禪天屬此。 (六)空無邊處地,離色界之物質性,而證得虛空無邊自在性之境地。無色界第一天屬此。(七)識無邊處地,得識無限闊達性之境地。無色界第二天屬此。(八) 無所有處地,離前二地之動性,沈潛於「一無所有」之寂靜想境地。無色界第三天屬此。(九)非想非非想處地,有想與無想俱離,而不偏於有無,達平等安靜之境 地。無色界第四天(即有頂天)屬此。  又於四禪天中之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以及四無色定中之下三無色定(即除非想非非想處定以外者)等九定,雖屬有漏定,但其境地乃為起無漏定之強力依 所,故稱無漏九地。〔雜阿含經卷十七、大毘婆沙論卷三十一、卷一四一、俱舍論卷二十八、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七十七〕p132

Thursday, June 15, 2006

大智度論第二十次讀書會

樓主工作繁忙
代貼公告
這次改星期日下午六點半
(不好意思,因為某人跟某睡友星期六有出席困難)

進度卷20

大家加油不要看足球看過頭了
南無阿彌陀佛!

Friday, June 02, 2006

大智度論19次研討會課後補充暨名詞解釋

補充一
第九解脫智
出處:
三學: <>學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學。又作三勝學,全稱戒定慧三學()增戒學(梵 adhi〆la),又作戒學、增上戒學。戒可修善,並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增心學(梵 adhicitta),又作定學、增意學、增上意學、增上心學。定可攝散澄神、摒除雜念,見性悟道。()增慧學(梵 adhipraj⑧), 又作慧學、增上慧學。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見諸佛實相。此三者為佛教實踐綱領,即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故菩薩地持經卷十以六度配三學,即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等四波羅蜜為戒學,禪波羅蜜為定學,般若波羅蜜為慧學。蓋三學實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門盡攝於此,故當精勤修學。三學若加上解脫與解脫知見,則 成所謂「五分法身」。〔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七、本事經卷六、四分律卷五十八、摩訶僧祇律卷二、大乘義章卷十〕(參閱「戒定慧」2908

 <>就學習之滿、未滿而分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種之人。據大智度論卷十八、俱舍論卷二十四之解釋:()有學(梵 aika),指四向三果。「有學智」則指苦法智忍之慧,乃至向阿羅漢第九無礙道中之金剛三昧慧。「有學法」指無漏有為的有學之五蘊。()無學(梵 aaika),指阿羅漢果。「無學智」則指阿羅漢第九解脫智。「無學法」指無漏有為的無學之五蘊。()非學非無學(梵 naivaaika-n⑧〆aika),指異生(即凡夫)。「非學非無學智」則指乾慧地之不淨、安那般那、欲界繫之四念處、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等。「非學非無學法」指有漏之五蘊及無為法。〔雜阿含經卷二十八、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大智度論卷二十二、俱舍論卷四、俱舍論光記卷四〕

《法界次第初門》卷3 同樣的也提到了這樣的說法

Tuesday, May 30, 2006

大智度論第十九次讀書會

樓主工作繁忙
代貼公告
一樣時間星期六下午兩點

大智度論卷19

Wednesday, May 17, 2006

大智度論第十八次讀書會

樓主業務繁忙
上來代貼公告

一樣老地方
時間改為05/21星期天
下午兩點

這次進度卷十八
請大家加油
不要被下雨天給悶到了
一起振作吧

Sunday, April 16, 2006

大智度論第十七次讀書會

想想不可思議,長阿含的前四卷又讀完了,這次衝快一點,大智度論一次兩卷,十七和十八,時間如果沒其他事情還是維持在22號禮拜六。
我29號要出發去印度,下一個禮拜六深夜才回來,如果體力受得了的話,下下次改成5/7禮拜天,大概也只能看照片了

Saturday, April 08, 2006

大智度論16次研討會課後補充暨名詞解釋

四無量心:
又作四無量、四等心、四等、四心。即佛菩薩為普度無量眾生,令離苦得樂,所應具有之四種精神。據中阿含卷二十一說處經、大智度論卷二十所列舉阿毘曇說之解釋,即:
(一)緣無量眾生,思惟令彼等得樂之法,而入「慈等至」,稱為慈無量。
(二)緣無量眾生,思惟令離苦之法,而入「悲等至」,稱為悲無量。
(三)思惟無量眾生能離苦得樂,於內心深感喜悅,而入「喜等至」,稱為喜無量
(四)思惟無量眾生一切平等,無有怨親之別,而入「捨等至」,稱為捨無量。 

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載,修四等心得度欲界天,而住於梵處,故四無量又稱四梵堂、四梵處、四梵行。蓋四梵堂之說,或係外道婆羅門所倡,雜阿含經卷二十七所載諸外道亦有同類說法。而佛陀轉用彼說,以教授諸弟子。 據俱舍論卷二十九載,「無量」一詞,凡有三義:(一)以無量之眾生為此四心之所緣,(二)此四心能牽引無量之福,(三)此四心能招感無量之果。同卷又舉出四無量對治四障之說,即以慈無量對治瞋,悲無量對治害,喜無量對治不欣慰,捨無量對治欲界之貪瞋。關於四無量之依地,喜無量為喜受所攝,故依初靜慮與二靜慮,慈、悲、捨三無量則通依四靜慮、未至定、中間定等六地。或謂四無量為有漏之根本靜慮所攝,不能斷諸惑之得,故除去未至定,而僅依五地。或謂四無量廣攝定、不定地,通欲界地、四根本定、近分定、中間定等十地。蓋於小乘,唯緣無量眾生,而起慈、悲、喜、捨四心;然於大乘,則廣說眾生緣、法緣、無緣等三種慈,故說法自有不同。大智度論卷二十列舉三種慈,即:(一)眾生緣,為凡夫及有學之人所生起,即緣一切眾生而無怨親之別,普欲令得利益。(二)法緣,為無學或辟支佛等所起,即以慈念緣五蘊之法,令不知人空者得樂。(三)無緣,為諸佛所行,以佛住於實相而無分別,故心無所緣,唯以諸法實相智慧,令眾生得。上述三緣於悲、喜、捨亦如是。此乃於所緣有異,故各得三種分別。〔長阿含卷八散陀那經、未曾有因緣經卷上、彌勒菩薩所問經卷七、品類足論卷七、成實論卷十二、大乘莊嚴經論卷九、十地經論卷五、四念處卷三、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法華經玄贊卷三、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p1777

八勝處:
又作八除入、八除處。即觀欲界之色處(色與相),制伏之而去除貪心之八階段。
勝處,謂制勝煩惱以引起佛教認識之所依處。即: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 即內心有色想,以觀道未增長,若觀多色,恐難攝持,故觀少色;為除內心之色想,藉觀色處之少分,制之而滅欲貪。
(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即觀道漸熟, 多觀外色亦無妨,諦觀一死屍乃至十百千萬等死屍,進而戰勝色處之多分。
(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即觀道漸為勝妙,內心已不存色想,更觀色處之少分而制 勝。
(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即更同樣制勝色處之多分。
(五)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勝處。
(六)內無色想觀外色黃勝處。
(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勝處。
(八)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勝處。
以上(五)、(六)、(七)、(八)係內心已無色想,更觀外色青黃赤白,並制勝之,以對治欲貪。此八者皆以無貪善根為自性, 前四者均依初禪與第二禪,後四者均依第四禪,不依第三禪,因三禪天樂多心鈍。  又八勝處與八解脫之關係,依俱舍論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一下):「八中初二如初解脫,次二如第二解脫,後四如第三解脫。若爾八勝處何殊三解脫?前修解 脫唯能棄背,後修勝處能制所緣,隨所樂觀惑終不起。」即修解脫於其所緣唯能次第棄背,至捨貪心為止,並未得自在,故更修八勝處,能制所緣,令煩惱終不起, 乃是制伏對境得自在。〔仁王經卷上、大智度論卷二十一、大毘婆沙論卷八十五、法界次第卷中之下〕(參閱「八解脫」304)p296

八背捨:
同勝處
行者靜坐修觀,則能生出八種背捨。

何謂背捨呢?背是違背,捨即棄捨,意思是說背棄三界之五欲,捨卻諸有之著心,所以稱為背捨。

修此觀能開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煩惱盡,即證阿羅漢果,至此,八背捨即轉名為八解脫。

十一切處:
十一切處即是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以此十色,包括一切萬事萬物,作為一個對象,而起觀照。

四念處:
念處
念處
念處
念處
四念處禪觀是每個人都可以實踐的一種修行法門。 如果每一個人能夠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透過四念處的修行步驟,即可使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煩惱減輕,甚至因壓力而產生的疾病也可痊癒。四念處禪觀不但可使自己專注在工作上,更可進一步超越自我,改善自我,達到煩惱止息及清涼解脫的境界。 
四念處巴利語是satipatthana,梵語為sMrty-upasthAna,是三十七道品之中的道品,是在日常生活中和許多問題中,訓練和警覺自心最有效的訓練方法之一。 巴利語satipatthana的 sati相當於梵語sMrti,原先的意思是「記住」,記住過去的事。一般心理學上的意思是「注意」或「專注」。Sati是八正道裡第七正道-正念。 patthana,原來的字是upatthana,的意思是「某人的心靠近一個地方」,也就是保持當下,保持覺醒和安置一處。」 Sati-patthana連起來的意思是保持當下的心念,此即是正念。 「四念處是正念的內容。」
更詳細的四念處內容請問google....


參考來源佛光辭典,及靜坐講義 釋暢懷 法師

Friday, April 07, 2006

禪秘要法經

課外小補充
本經有對人體及白骨觀的修行法門有比較詳細的說明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由於篇幅過長
改以聯結以免影響網頁讀取速度

禪秘要法經

Tuesday, April 04, 2006

大智度論16次研討會

進度:大智度論16卷,還有長阿含卷四後半段
時間:週六下午兩點

Saturday, April 01, 2006

不吃蒜的由來典故

在作校對時發現的,感覺其實跟對治貪比較有關係,大家參考參考

出處:四分比丘尼戒木

  70 食蒜戒 制罪 大乘同制
  戒相
若比丘尼,噉蒜者,波逸提。
  緣起
爾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江側,高閣堂上。時偷羅難陀比丘尼(Tulananda Bikksuni)去蒜園不遠而行。園主報言:『 阿姨!欲須蒜耶?』報言須,即持蒜與之。後時復頻頻去園,園主更持蒜與之,並願供給各比丘尼每人五枚蒜。時園主留一人守園,自持蒜詣毘舍離販賣。偷羅難陀比丘返至寺中,遍告諸比丘尼,謂蒜園主願每日
供養每人蒜五枚。時偷羅難陀尼即將沙彌尼、式叉摩那,同往蒜園索蒜。適園主不在,只有守園人看園。不肯與之。偷羅難陀尼語言:『 園主上施,奴不肯與。』即[束*力]沙彌尼、式叉摩那拔取園蒜,數知多少,謂此與上座,此與次座、和尚、阿闍[鯬-魚+木],此與同和尚、同阿闍[鯬-魚+木]親厚知識:此今日食,此明日食,此後日食。即時遍園之蒜為伊拔盡。園主返見蒜盡,問及守園,悉知所以。園主即譏嫌言:『 此比丘尼,
無有慚愧,受無厭足。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正使檀越施與,猶應知足:况不見主。而盡取之。』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羅難陀尼言:『 汝等何盡拔取他蒜,並噉持去,不留遺餘。』時諸比丘尼往自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集僧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言:『 汝所
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不見主,拔取他蒜盡。』世尊呵己告諸比丘:---往昔有一婆羅門,年百二十歲,體弱贏瘦,彼婦貌美,多生育兒女。夫婦父子恩愛情篤,心常繫念;不久老死,便生雁中,毛羽金色。以前福因緣故,自識宿命,思念兒女願意相助,使不致貧。使日日飛至其家,日落一金羽而去。男女得之,思惟以何因緣,此雁王日來落一金羽而去?我等待其再來,方便捉之,盡拔金羽可也。如是所謀己遂,雁王金羽己盡,便生白羽。爾時婆羅門死為雁者即今園主是:美婦者,即今偷羅難陀是:各兒女者,即今各沙彌尼式叉摩那是。以本貪愛,故令金羽拔盡,更生白羽:今復愛故,令蒜拔盡,更得貧窮。---世尊以無數言詞呵責偷羅難陀己,即為諸比丘尼而結此戒。
  具緣
具三緣犯:一、是蒜。二、無重病緣。三、食、用,咽咽,犯。
  犯相
若比丘尼,義如上。 噉蒜者, 波逸提。若比丘噉生蒜熟蒜,若雜蒜者咽
咽波逸提。僧祇律卷三十八云:『蒜者種蒜由,如是一切蒜不聽食,熟不聽生亦不
聽,重煮亦不聽,燒作灰亦不聽。』十誦律卷四十四云:『若噉蒜子波逸提,若噉
莖葉波逸提。若噉蒜皮蒜鬚突吉羅。』


===================================
註:
波逸提:
梵語 pyattika,巴利語 pcittiya 或 pcittika。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又作貝逸提、波羅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質底迦。意譯墮、令墮、能燒熱、應對治、應懺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輕罪之一種,謂所犯若經懺悔則能得滅罪,若不懺悔則墮於惡趣之諸過。
據毘尼母經卷七載,所犯之罪輕微、非斷滅善根之枝條罪、傷善處少,故稱波逸提。

突吉羅:梵語 dukta,巴利語 dukkaa。戒律之罪名。即惡作惡語等諸輕罪。又作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獨柯多。意譯為惡作、小過、輕垢、越毘尼。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輕罪之總稱。另於大乘戒中,凡殺生戒等重禁之外的其餘諸罪均屬突吉羅罪,例如菩薩地持經卷五所舉之四十二種突吉羅、優婆塞五戒威儀經所舉之三十八種突吉羅、菩薩善戒經(一卷)所舉之五十種失意罪、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所舉之四十四種惡作罪、梵網經卷下所舉之四十八種輕垢罪等均屬之。〔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五、四分律卷五十九〕(參閱「律」3789)p3924

Tuesday, March 21, 2006

大智度論第15次研討會

大智度論十五卷繼續精進,長阿含進入卷四囉,這週無其他事情就維持週六下午兩點。

Monday, March 06, 2006

大智度論14次讀書會

這次繼續看持戒,長阿含就繼續上次沒看完的卷三,最近大家事情都很多,希望大家平靜平穩安心。

Monday, February 20, 2006

大智度論13次研討會

這次進度還是一樣大智度論13卷,長阿含經第三卷,長阿含的部分還是麻煩Jessie帶大家囉。
因為周六下午Macy要去小朋友運動會,所以本周改成禮拜天下午兩點,大家加油囉

Wednesday, January 18, 2006

大智度論十二次研討會

這次進度是大智度論十二卷,課外讀物是長阿含經卷二,本次開始長阿含每次留一個小時,由Jessy來帶討論。
這次是不是要等年後了,大家新春團拜?

Wednesday, January 04, 2006

大智度論卷十一

本週的進度是大智度論卷十一,然後長阿含有時間的人往下看,聚會時應該只能看卷一

Tuesday, January 03, 2006

大智度論 (卷10) 課後補充

各位同學
今次為大家補充上次討論到的
華積世界問題
為什麼 有"阿彌陀佛世界,不如華積世界,何以故﹖"
以下節錄自《大智度論》中的淨土觀(作者為蔣義斌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文中的大論是大智度論,大經應該是大般若)



《大論》與《大經》相較,《大論》對阿彌陀佛淨土的論述,具有特殊意義。《大經》〈序品〉﹕「三千大千國土,皆成為寶花」,「香樹花樹皆悉莊嚴」,「譬如華積世界普華世界」,《大論》解釋道﹕

問曰﹕「更有十方諸清淨世界,如阿彌陀佛安樂世界等,何以故但以普華世界為譬﹖」

答曰﹕「阿彌陀佛世界,不如華積世界,何以故﹖法積比丘佛,雖將至十方觀清淨世界,功德力薄,不能得見上妙清淨。以是故,(阿彌陀佛)世界不如(華積世界)。[92]

 《大論》認為阿彌陀佛世界,不如華積世界清淨,然而《大論》曾說﹕「一切佛功德皆等無多無少」,[93]因而為何會有上述阿彌陀佛世界,不如華積世界之論﹖

 《大論》認為﹕「諸佛世界種種,有淨、不淨、有雜」,並引《三十三天品經》論述,東方有純以黃金為地的淨土,有以白銀為地的淨土,復有以七寶為地的淨土。以黃金為地的淨土,其佛之弟子均為阿羅漢﹔以白銀為地者,其弟子皆學辟支佛道﹔而以七寶為地者,則為諸菩薩。[94]《大論》主張「佛大悲,不捨一切,作如是種種化度眾生」,因此,佛土之眾生、功德等因緣和合,而形成不同的淨土,另外同一佛,因度了不同的眾生,而呈現不同的淨土,《大論》說﹕「佛非但一國土,乃有十方恒河沙國」,[95]又說﹕

釋迦文佛更有清淨世界,如阿彌陀國。阿彌陀佛亦有嚴淨不嚴淨世界,如釋迦文佛國。諸佛大悲徹於骨髓,不以世界好醜,隨應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愛子,子雖沒在廁溷,懃求拯拔,不以為惡。[96]

 西方阿彌陀佛淨土與娑婆世界釋迦佛的淨土,是由佛的功德、菩薩、眾生等因緣和合而成,故前述阿彌陀佛淨土,不如華積世界,應不是由佛的果德而說,而是由淨土和合之因緣而論。

另有找到一篇在印順法師全集內有一篇有提及
但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