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01, 2006

不吃蒜的由來典故

在作校對時發現的,感覺其實跟對治貪比較有關係,大家參考參考

出處:四分比丘尼戒木

  70 食蒜戒 制罪 大乘同制
  戒相
若比丘尼,噉蒜者,波逸提。
  緣起
爾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江側,高閣堂上。時偷羅難陀比丘尼(Tulananda Bikksuni)去蒜園不遠而行。園主報言:『 阿姨!欲須蒜耶?』報言須,即持蒜與之。後時復頻頻去園,園主更持蒜與之,並願供給各比丘尼每人五枚蒜。時園主留一人守園,自持蒜詣毘舍離販賣。偷羅難陀比丘返至寺中,遍告諸比丘尼,謂蒜園主願每日
供養每人蒜五枚。時偷羅難陀尼即將沙彌尼、式叉摩那,同往蒜園索蒜。適園主不在,只有守園人看園。不肯與之。偷羅難陀尼語言:『 園主上施,奴不肯與。』即[束*力]沙彌尼、式叉摩那拔取園蒜,數知多少,謂此與上座,此與次座、和尚、阿闍[鯬-魚+木],此與同和尚、同阿闍[鯬-魚+木]親厚知識:此今日食,此明日食,此後日食。即時遍園之蒜為伊拔盡。園主返見蒜盡,問及守園,悉知所以。園主即譏嫌言:『 此比丘尼,
無有慚愧,受無厭足。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正使檀越施與,猶應知足:况不見主。而盡取之。』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羅難陀尼言:『 汝等何盡拔取他蒜,並噉持去,不留遺餘。』時諸比丘尼往自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集僧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言:『 汝所
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不見主,拔取他蒜盡。』世尊呵己告諸比丘:---往昔有一婆羅門,年百二十歲,體弱贏瘦,彼婦貌美,多生育兒女。夫婦父子恩愛情篤,心常繫念;不久老死,便生雁中,毛羽金色。以前福因緣故,自識宿命,思念兒女願意相助,使不致貧。使日日飛至其家,日落一金羽而去。男女得之,思惟以何因緣,此雁王日來落一金羽而去?我等待其再來,方便捉之,盡拔金羽可也。如是所謀己遂,雁王金羽己盡,便生白羽。爾時婆羅門死為雁者即今園主是:美婦者,即今偷羅難陀是:各兒女者,即今各沙彌尼式叉摩那是。以本貪愛,故令金羽拔盡,更生白羽:今復愛故,令蒜拔盡,更得貧窮。---世尊以無數言詞呵責偷羅難陀己,即為諸比丘尼而結此戒。
  具緣
具三緣犯:一、是蒜。二、無重病緣。三、食、用,咽咽,犯。
  犯相
若比丘尼,義如上。 噉蒜者, 波逸提。若比丘噉生蒜熟蒜,若雜蒜者咽
咽波逸提。僧祇律卷三十八云:『蒜者種蒜由,如是一切蒜不聽食,熟不聽生亦不
聽,重煮亦不聽,燒作灰亦不聽。』十誦律卷四十四云:『若噉蒜子波逸提,若噉
莖葉波逸提。若噉蒜皮蒜鬚突吉羅。』


===================================
註:
波逸提:
梵語 pyattika,巴利語 pcittiya 或 pcittika。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又作貝逸提、波羅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質底迦。意譯墮、令墮、能燒熱、應對治、應懺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輕罪之一種,謂所犯若經懺悔則能得滅罪,若不懺悔則墮於惡趣之諸過。
據毘尼母經卷七載,所犯之罪輕微、非斷滅善根之枝條罪、傷善處少,故稱波逸提。

突吉羅:梵語 dukta,巴利語 dukkaa。戒律之罪名。即惡作惡語等諸輕罪。又作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獨柯多。意譯為惡作、小過、輕垢、越毘尼。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輕罪之總稱。另於大乘戒中,凡殺生戒等重禁之外的其餘諸罪均屬突吉羅罪,例如菩薩地持經卷五所舉之四十二種突吉羅、優婆塞五戒威儀經所舉之三十八種突吉羅、菩薩善戒經(一卷)所舉之五十種失意罪、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所舉之四十四種惡作罪、梵網經卷下所舉之四十八種輕垢罪等均屬之。〔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五、四分律卷五十九〕(參閱「律」3789)p3924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