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5, 2006

大智度論讀書會 - 第29卷

大智度論讀書會,本次的進度為第29卷。內容為隨喜回向

這裡提供卷29的連結,篇幅不長。有需要的新舊同學,歡迎列印,也可以課前預習一下。

Kingkiang課前出題,晚上會公佈,希望大家已經把29卷看完了:
Jessy:
1. 名詞解說:四禪、九次第定。解脫、三昧者,八背捨、三解脫門,慧解脫、共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有為解脫、無為解脫等。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2.禪定、智慧何者為重?各有何用?
3.解釋這段:
如禪定、解脫、三昧,是不可見聞法,云何隨喜?答曰:菩薩以知他心智而隨喜。

  問曰:知他心智法,有漏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無漏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菩薩未成佛,云何知聲聞、辟支佛無漏心?答曰:汝聲聞法中爾;摩訶衍法中,菩薩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世世常不失六神通,以有漏他心智,能知無漏心;何況以無漏知他心智?復有人言:初發意菩薩,未得法性生身,若見若聞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比知當得阿羅漢。隨喜心言:此人得諸法實相,離三界。我所欲度一切眾生,生、老、病、死,彼已得脫,則是我事!如是等種種因緣隨喜,以是故隨喜無咎。

4. 菩薩若能作佛身說法度眾生者,與佛有何差別?

小西:
1. 菩薩何以故少施?施多少可爾?
2. 說明一下這段中的幾個故事:
如薄拘羅阿羅漢,以一訶梨勒果藥布施;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受天人福樂,身常無病,末後身得阿羅漢道。又如沙門二十億,於鞞婆尸佛法中作一房舍,給比丘僧;布一羊皮,令僧蹈上。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受人天中無量福樂。末後身生大長者家,受身端正,足下生毛長二寸,色如青琉璃右旋;初生時,父與二十億兩金;後厭世五欲,出家得道,佛說精進比丘第一。又如須曼耳比丘,先世見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須曼華布施;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常不墮惡道,受天上人中樂;末後身生時,須曼在耳,香滿一室,故字為須曼耳;後厭世出家,得阿羅漢道。
3. 用自己的話申論一下這句話,最好舉個例:諸餘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亦不牢固。

Macy:
1. 十方諸佛及三世諸法,皆無相相,今何以故說三十二相?
2.用自己的話解釋這段,為什麼這樣說:
復次,隨喜名有人作功德,見者心隨歡喜,讚言:善哉!在無常世界中,為癡闇所蔽,能宏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傍人在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為隨喜。以是故,菩薩但以隨喜心,過於求二乘人上,何況自行!
3. 何謂鳩摩羅伽地?為何菩薩要不離諸佛?

秀玲:

什麼是念佛?何者是念佛三昧得生彼國?跟不離諸佛有什麼關係?

Phyllis:

解釋一下這段:

佛世世一心堅固持戒,亦不令他破戒,以是業因緣故,得是初相。初相者,自於法中無能動者。若作轉輪聖王,自於國土無能侵者。以如法養護人民及出家沙門等;以是業因緣故,得千輻輪相。是轉法輪初相,若作轉輪聖王,得轉寶輪。離殺生業因緣故,得長指相。離不與取業因緣故,得足跟滿相。以四攝法攝眾生業因緣故,得手足縵網相。以上妙衣服、飲食、臥具,供養尊長業因緣故,得手足柔軟相。修福轉增業因緣故,得足趺,高相;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上向相。如法遣使為福和合因緣,及速疾誨人故,得妙[月+耑]相,如伊泥延鹿王。如法淨物布施,不惱受者故,得平立手過膝相;方身相,如尼拘盧陀樹。多修慚愧及斷邪婬,以房舍、衣服、覆蓋之物用布施故,得陰藏相如馬王。修慈三昧,信淨心多,及以好色飲食、衣服、臥具布施故,得金色相;丈光相。常好問義,供給所尊及善人故,得肌皮細軟相。如法斷事,不自專執,委以執政故,得上身如師子相;腋下滿相;肩圓相。恭敬尊長,迎逆侍送故,得身直廣相。布施具足充滿故,得七處滿相。一切捨施無所遺惜故,得方頰車相。離兩舌故,得四十齒相;齒齊相;齒密相。常修行慈,好思惟故,得白牙無踰相。離妄語故,得舌廣薄相。美食布施,不惱受者故,得味中最上味相。離惡口故,得梵聲相。善心好眼視眾生故,得眼[目+妾]紺青相;眼[目+妾]如牛王相。禮敬所尊,及自持戒、以戒教人故,得肉髻相。所應讚歎者而讚歎故,得眉間白毫相。是為用聲聞法三十二相業因緣。

---------------------------------------------------------

本次大智度論看完會把金剛經後半段讀完,敬請準備


時間:2006. 12. 16 (六) 14:00 - 18:00
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2 comments:

Si said...

1. 菩薩何以故少施?施多少可爾?
前言有說到
"六波羅蜜義,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薩行若多若少,皆是波羅蜜。"
智慧運用不可以世俗諦的角度,去度量、計算。皆是以實相智慧的各種型態去對治與運用。

少施的原因在於下面這句。

"或有菩薩初發意,福德未集,貧故少施。或有菩薩聞施無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或有菩薩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財物,破戒失善,心必散亂,多惱眾生;若惱眾生以供養佛,佛所不許,破法求財故。若施凡人,奪彼與此,非平等法;如菩薩法,等心一切,皆如兒子,以是故少施。"

初發心菩薩福德不夠,所以可以給的少,所以就少施。或是只是求那心量的維持去行。所以不求多。但求發心的正確。
如果因為貪求佈施,而破戒。反而壞了原來的目的。因此而顛倒根本,那不是佈施的本意。一切眾生皆為平等。
不應有佈施量多少之差別。所以少施。

個人覺得,重點應該是論中的這句。

"菩薩如是等本生因緣,少施得大報,便隨所有多少而布施。"
隨自己能力,量力而為。不因施的動作給自己或他人帶來困擾。

後者再提到,為何少佈施得無量大果報。

這又是強調大乗優越於二乘的差別之在於。
菩薩行者發無量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作是念:我以是福德因緣,不求人天中王及世間之樂,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無邊,是福德亦無量無邊。又以是福德為度一切眾生,如眾生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

2. 說明一下這段中的幾個故事:

如薄拘羅阿羅漢,以一訶梨勒果藥布施;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受天人福樂,身常無病,末後身得阿羅漢道。又如沙門二十億,於鞞婆尸佛法中作一房舍,給比丘僧;布一羊皮,令僧蹈上。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受人天中無量福樂。末後身生大長者家,受身端正,足下生毛長二寸,色如青琉璃右旋;初生時,父與二十億兩金;後厭世五欲,出家得道,佛說精進比丘第一。又如須曼耳比丘,先世見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須曼華布施;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常不墮惡道,受天上人中樂;末後身生時,須曼在耳,香滿一室,故字為須曼耳;後厭世出家,得阿羅漢道。


薄拘羅阿羅漢,用了一顆果子的佈施。有長達九十一劫都不在惡道內。然後得證阿羅漢。另一個例子是修行者二十億造了房子,佈施羊皮給比丘,讓他們裹足(?),因此後生九十一劫腳都沒有機會落在地上(?)。最後一生在尊貴長者家,容貌好,腳上長毛兩寸,因為家境富裕可敵國,因此對五欲沒有興趣,後出家成道。
須曼耳比丘為佛陀五百上首弟子之一。須曼,為黃白色之香花。須曼耳比丘曾於世尊面前自述前世因緣,謂其前世曾以戴於耳上之須曼花,供養佛塔,故今世於耳上生有須曼花,而稱須曼耳比丘。須曼耳比丘比丘先世見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須曼花布施;以此因緣,故於九十一劫中,皆不墮惡道,受天上人中之樂。今世生須曼花於耳上,香滿一室。後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3. 用自己的話申論一下這句話,最好舉個例:諸餘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亦不牢固。
般若謂圓滿之智慧,是其他五種波羅蜜之根本。由此智慧之心以來推動因為有其他五度各種波羅蜜的修行。
就好比,這是K66軍曹沒有軍曹是一樣糟糕的事情,失去了靈魂人物。好像沒有咖哩塊的咖哩。這麼樣都不是那味道了。
以各種心去行去修習,以非實相智慧去行的其他五度波羅蜜。沒有實相智慧來推動與指揮最終都有可能是還是有限、有量的、可思議的。因為並未了解真正般若所要體現的空性。那麼以非般若波羅蜜去行的其五度就容易變成有漏的。沒有辦法真的是到彼岸了。

Anonymous said...

星期六的時候,忘了跟大家請假:我三十號那個周末要參加工作坊,所以不能來讀經會,覺得很可惜!沒想到這麼快就開始想念大家~~
那麼就明年見囉~~
祝福大家聖誕快樂!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