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31, 2007

大智度論第三十六卷讀書會

題目:
Jessy:
1. 講解這段:問曰:入三解脫門,則到涅槃;今云何以空、無相、無作,能過聲聞、辟支佛地?答曰:無方便力故,入三解脫門.....住是阿毗跋致地,淨佛道地,滅除身、口、意麤惡之業,及滅諸法中從初以來所失之事,是名淨佛道地。
2. 解釋色眾,並解釋其相關名詞:
有對、無對、有對十處、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內外十處,內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隱沒無記...


Si:
1. 解釋:經﹞「何以故?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
2. 解釋想、行、識眾,並解釋其相關名詞

Macy:
1. 解釋該段經文:﹝經﹞「何等是善法?所謂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六波羅蜜、十八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皆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
2. 講解此問:
問曰:是中說五眾,有何次第?

庭逸:
1. 解釋:經﹞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淨畢施福不?」佛言:「不也!何以故?本以淨畢故。」﹝論﹞釋曰:以菩薩從初發心時,便為一切眾生供養之上首;所以者何?心決定為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代受勤苦;又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度脫;欲取一切諸佛法大智慧力故,能令世間即是涅槃。如是種種因緣故,言本已淨畢。復次,佛重說消施因緣故:
2. 解釋此二問:
問曰:若法畢竟空,何以有名字?
問曰:汝言諸法實、諸法空皆不然者,今云何復言諸法空?

惠君:
1. 解釋受眾,並解釋其相關名詞:
不還、身見、四流、四縛、十八受.....
2. 解釋此問:
問曰:何以不說住十八空,但說住七空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琇玲:
1. 解釋麤色、動色、影色、像色、誑色
2. 解釋這段經文:
經﹞「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若相應若不相應;亦不見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色識界乃至意法識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若相應若不相應。如是,舍利弗!當知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後半段請研讀並對照心經,隨處抽問

---------------------------------
時間:2007. 06.02 (六) 14:00 - 18:00
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電話:KK 0911898816
---------------------------------

8 comments:

Si said...

寬心園安和店
營業地址:台北市仁愛路4段345巷4弄51號
營業時間:11:30-22:00
營業電話:02-2721-8326

Jessy said...

大智度論三十一卷中談〈自相空〉
------------------------------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為相空。
  問曰:何等是總相?何等是別相?答曰: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有堅相,火為熱相。
  問曰:先已說性,今說相,性、相有何等異?答曰: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說性則為說相,說相則為說性;譬如說火性即是熱相,說熱相即是火性。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梵志自受其法,是其性;頂有周羅,執三歧杖,是其相。如火熱是其性,煙是其相。近為性,遠為相。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如見黃色為金相而內是銅,火燒石磨,知非金性。如人恭敬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為相;罵詈毀辱,忿然瞋恚,是其性。
  性相、內外、遠近、初後,有如是差別。是諸相皆空,名為相空。如說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相。所以者何?生滅不住故,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屬諸因緣故,虛誑不真故,無常因緣生故,眾合因緣起故。如是等因緣,故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
------------------------------
無常、苦、空故無我,不自在故無我,無主故名為無我;諸法無不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無我,無相無作故無我,假名字故無我,身見顛倒故無我,斷我心得道故無我。以是種種,名為無我。如是等名總相。

Si said...

1. 解釋:經﹞「何以故?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


﹝論﹞釋曰:佛先已以一因緣益、行眾行故,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今說菩薩外益因緣故,世間有一切諸善法。所以者何?菩薩發心雖未成佛,令可度眾生住三乘道;不得三乘者,令住十善道,何況成佛!
  問曰:聲聞、辟支佛因緣故,亦使世間得善法,何以但說菩薩能令世間有善法?答曰:因聲聞、辟支佛世間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薩故有。若菩薩不發心者,世間尚無佛道,何況聲聞、辟支佛!佛道是聲聞、辟支佛根本故。
  復次,雖因聲聞、辟支佛,有善法少,以少故不說;尚不說聲聞、辟支佛,何況外道諸師!

菩薩因為有大願心,所以成就一切善法廣度眾生,以事故都因為菩薩願行而善法得以傳播。
後面亦說,其他聲聞獨絕乘雖然也有善法,但少,所以不說了
那其他的更不用講囉



2. 解釋想、行、識眾,並解釋其相關名詞
想眾:
其所依之根為眼、耳、鼻、舌、身、意六種;
佛說有六想:眼觸相應生想,乃至意觸相應生想。(而由眼觸所生之想,乃至由意觸所生之想,計有六想(亦作六想身,身表複數)。)

其次,依所緣境之大、小、無量之別,而有大想、小想、無量想、無所有想等四想。
又欲想(貪欲想)、瞋想(瞋恚想)、害想(殺害想)等三想,謂三不善想或三惡想,乃與貪、瞋(發怒)、害(加害於人)等三種煩惱相應而產生之「想」。
出離想、不恚想、不害想等三想,稱三善想,乃三不善想之相反。

佛說有四種想:有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想。小想者,覺知小法;如說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緣想,名為小想。
  復次,欲界繫想,為小;色界繫想,名為大;三無色天繫想,名為無量;無所有處繫想,是名無所有想。
  復次,煩惱相應想,名為小想,煩惱覆故;有漏無垢想,名為大想。諸法實相想,名為無所有想;無漏想,名為無量想,為涅槃無量法故。
 

行眾: (行原為造作之意,後轉為遷流變化之意。(一)造作之義。義同於「業」。十二緣起中第二支「行」)
行眾者,佛或時說一切有為法名為行。或說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屬身故。口行者,覺、觀,所以者何?先覺、觀,然後語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樂取相心發,是名意行。

識眾:(識乃謂分析、分類對象而後認知之作用。)
內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覺,名為識。以內緣力大故,名為眼識,乃至名為意識。


下面是桃樂蘇的題目(喂,你要請我吃甜甜圈...)



3 解釋受眾,並解釋其相關名詞:
不還、身見、四流、四縛、十八受.....

受眾:(受,即領納之意,亦即領納違、順、俱非等之觸,及外界之對象,以此而感受苦、樂等感覺之精神作用。故「受」為外界影響於生理、情緒、思想等,所產生之痛癢、苦樂、憂喜、好惡等感受,由此有利(順)、不利(違)、無利害關係(俱非)等境界,產生相應之苦、樂等主觀感受,而引起遠離違境、追求順境等一連串愛欲活動。)
受眾者,內眼因,外色緣,念欲見,有明,有空,色在可見處;如是等因緣生眼識。是上因緣及識和合故,從識中生心數法,名為觸;是觸為一切心數法根本,三眾俱生,所謂受、想、行。

不還
四果之一,第三果,阿那含,就不來受生人間了
身見
(身見。意譯作虛偽身見、壞身見、移轉身見。為五見之一,十隨眠之一。即認為身為五蘊之集合,而五蘊之法體實有,故緣五取蘊,而執著於我及我所為實有等之妄見,稱為有身見。)
四流(個人以為是說四向四果)
須陀洹(逆/入流)、斯陀含(一來)、阿那含(不還)、阿羅漢(應供、應、無學,不用解釋了吧?)
「流」,即指聖道之流。斷三界之見惑已。

四縛
又作四結、四身繫、四身縛。指繫縛眾生身心,使其流轉於生死之四種煩惱。

(一)欲愛身縛,又作貪欲身縛、貪身繫。謂欲界眾生對於五欲順情等境,心生貪愛,起諸惑業,束縛於身而不得解脫。
(二)瞋恚身縛,又作瞋身縛。謂欲界眾生對於五欲違情等境,起瞋恚煩惱而不得解脫。
(三)戒盜身縛,又作戒取身繫。謂計非因為因,持守雞戒、狗戒等邪戒,而增長惑業,束縛於身。
(四)我見身縛,又作實執取身繫。我見,即我執,於非我之法妄計為我。由此我見而增長諸惑業,束縛於身。

〔長阿含卷八眾集經〕
十八受
復有六受眾,六識相應受。意識分別為十八受

4. 解釋此問:
問曰:何以不說住十八空,但說住七空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理由如下,大概這七空共應付大眾疑惑就夠用了。而十八空也是七空的再延伸,亦可再說。)
答曰:佛法中廣說則十八空,略說則七空。如廣說助道法,則有三十七品,略說則七覺分。
是七空多用利益眾生故。如大空、無始空,或時有眾生起是邪見,為是故說。性空者,一切諸法性,本末常自空,何況現在!因緣常空,何況果報!自相空者,諸法總相、別相,盡觀其空,心則遠離。用是二空,諸法皆空,是名諸法空。從性空故有相,相空故諸法皆空;諸法空故,更無所得,是名不可得空。用是四種空,破一切有法;若以有法有相為過者,取於無法;是故說無法空。若以無法為非,還欲取有法,是故說有法空。先說四空,雖破有法,行者心則離有而存於無,是則說無法空;若說無法為非,心無所寄,還欲存有,是故略說有法空,以存有心薄故。無法有法空者,行者以無法空為非,心還疑有;若心觀有,還疑無法;是故有、無俱觀其空,如內、外空觀。以是故,但說七空。

dorosui said...

謝謝小西,小西真是大好人(大拇指).
對不起大家,我要出發去高雄玩了.
再帶名產回來給大家.

bottle said...

晚飯問KK的問題:

為何生生世世相同的人累積的緣分
在因果成熟後
又會再次相遇
那麼豈不是每世都在學習相同的客題,很無聊

KK回答:
每世還是會結新的緣分
在某個方面與某些人能量相應
因而會有緣再續

同時可以感受到與這個人的緣分結多深...?!
(應該只有KK可以吧...)

每世就算都是學習類似的課題
開悟了 想開了 也就意味學習到新的東西了...

Si said...

基本上感受這種事情你一定也可以感受得出來啊,可以作朋友跟只是路人。這很容易分辨吧

Kingkiang said...

不是每個時間都看得清楚因緣的,尤其當你被無明所遮之時。像小西,當你急著去音樂廳赴約之時,你知道那人是路人還是你命中註定之人嗎?

bottle said...

瓶子當舖主人:
kk 可不可以問你一件事
你的心會有追求嗎?
追求就是一種慾念嗎?
慾念就一定是一種束縛或不好的事情嗎?
如果沒有慾念 那麼我們如何在眾多選擇中做選擇

*help (brb) 交心:

慾望成就是我們讀過的
那是於止境的最大慾望


瓶子當舖主人:

在無的狀態.... 是不是做甚麼選擇都無差別?

*help (brb) 交心:

當有那個最大目標 才會有無數的選擇
無只是破除有我的工具
成就是很重要的慾望
會防礙心性的選擇都要去除
時時勤拂拭也很重要 本來無一物講的是本來

瓶子當舖主人:

你是指選擇的當下 妨礙心性 不是選擇的後果 妨礙的心性 對不對 因為後果還沒到

*help (brb) 交心:



瓶子當舖主人:

恩:)
我有" 盡量" 在這樣做...:)

*help (brb) 交心:

哈 大家都是盡量

瓶子當舖主人:

那你會慾念成就甚麼嗎? 護持佛法嗎?

*help (brb) 交心:

成佛囉 大家都成就

瓶子當舖主人:

雖然每件事情盡心盡力達到圓滿都朝這個目標前進 但在世間似乎某些有形的作為 也許可以達成更多目標( 大家都成就)....

那就還是得對世事有所籌畫

你心裡有一個" 計畫" 嗎?
想說要怎麼做....

還是就隨遇而安呢?

*help (brb) 交心:

沒有 隨緣
但不是安 停下來的狀態

畢竟世間很大 宇宙更大 諸佛世界無限

計畫會在世間流轉 就不是計畫
所以總括就是隨緣

瓶子當舖主人:

恩 謝謝你 我問到問題的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