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5, 2008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一、七十二卷讀書會

第七十一卷
第七十二卷

----------------------------------------------------
時間:2008.4.19 (六) 14:00 - 18:00
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1號8樓(善導寺站6號出口)

1 comment:

Kingkiang said...

八人地:

指天台宗所判立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中,通教十地之第三地。 人者忍之意,谓三乘之人共同自世第一法入于十六心见道,正断见惑之八忍位。人者忍之意,謂三乘之人共同自世第一法入於十六心見道,正斷見惑之八忍位。 所谓八忍位,即见道之苦法智忍、集法智忍、灭法智忍、道法智忍、苦类智忍、集类智忍、灭类智忍、道类智忍等八忍。 所謂八忍位,即見道之苦法智忍、集法智忍、滅法智忍、道法智忍、苦類智忍、集類智忍、滅類智忍、道類智忍等八忍。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 [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

<二>明了法者︰得不照達求之何用。總以普賢勝智了知三乘凡聖差別︰

◎一、是凡夫︰若童稚蒙昧未能出世.故隨世俗長四善根。

◎二、謂鈍根︰隨信他言而行道故.名隨信行。

◎三、是利根︰由自披閱契經等法而行道故.名隨法行。然今既云覺法自性等,則知十中前九亦兼含大.是以智論明有三乘共十地法。

此上二人約根分異。

◎四、第八人者,即初果向.又俱舍賢聖品中疏云「第八人者.謂苦法忍」.八忍之中從後數之為第八故。又智論中有八人地.若約超斷容具二三果向.謂具修道惑及斷一至五皆初果向.斷次三向二.斷九乃至八地惑盡至苦法忍.即為第三向也。

◎五、初果法︰斷眾結者,謂三正三隨.已如十地.亦可見所斷惑八十八使名為眾結.由見諦理斷無明漏.無明是生死根本.名生死漏。

◎六、一來果︰觀欲味過患已斷六品.雖三品惑能潤一生,故一往來.而知無往來也。

◎七、不還果︰斷九品盡故.不還欲界.乃至八地惑皆斷故.總云不樂三界。

◎八、無學果︰【八解脫】者︰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初二如次依初二禪.三依四禪.次四無色為四解脫.八即滅受想解脫.餘義已見上文.廣如諸論。

◎九、十、可知。

明了法者,疏文有三︰一、來意.二【總以普賢】下,顯能了智.則是圓智了法無法非圓.今但約相則所了通小耳。三、隨文解釋︰如下.

【一、是凡夫】下,以稚釋經之童.以昧釋經之蒙.易蒙卦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來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來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注云「山下出泉.未知所適.蒙之象也」。釋曰︰今正取蒙昧未知所適義耳。言【長四善根】.即煖、頂、忍、世第一法.初地已廣。

【二、謂隨信他言而行道故名隨信行等】者︰俱舍賢聖品論云.且於十五心位建立眾聖有差別者.頌云「名隨信法行.由根利鈍別」。釋曰︰見道位中聖者有二︰一、隨信行.二、隨法行.由根利鈍別立此二.謂鈍者名隨信行.彼於先時隨信他言.而行義故。若利根者名隨法行.彼於先時由自披閱契經等法隨行義故。此二若至修道.初名為信解.後名見至.疏已具用。

【三、然今既云】下,揀實異權︰先正明︰小乘但知我空,尚謂法有,安覺自性。而云【等】者︰見真實諦是須陀洹.知無往來是斯陀含.阿那含人不念受生法.阿羅漢人成就四法.辟支佛人一味緣起言,義皆通大.故有等言。

【是以智論】下,引證成前通大之義.天台引此立於通教.通大通小、通淺通深。今先列名.後當釋義。

一、列名者︰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辦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性地。大品云︰菩薩從初乾慧地至菩薩地皆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故云通三乘法也。

二、解釋者︰

(一)乾慧地者︰三乘初心通名乾慧.即是大乘三賢之位.小乘即是五停心等.謂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觀.三、總相念觀︰總觀無生四真諦理,故名乾慧.意云.未得定水故。

(二)性地者︰若用總相念,成三十七品.初發有漏善.入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皆名性地.成內凡故。

(三)八人地︰謂信行法行二人.體見假以發真斷見惑.在無間道.即八人地。

(四)見地︰即是三乘同見第一義諦之理.同斷八十八使盡也。

(五)薄地者︰發六無礙.斷欲界六品惑.證第六解脫.欲界煩惱薄故。

(六)離欲地︰謂斷欲界五順下分結盡.離欲界煩惱也。釋曰︰五順下分結者︰一、身見.二、戒取.三、疑.四、欲貪.五、嗔恚故。俱舍頌云「由二不超欲.即四五也.由三復還下.即上三也」。

(七)已辦地者︰即發真無漏.斷五順上分結.八十八品.修惑盡斷.三界事究竟.故言已辦。釋曰︰五順上分結者︰一、色愛.二、無色愛.三、上二界掉舉.四、二界慢.五、二界無明也。貪過重故,二界別明.餘三過微,二界合說.有此五結不超上界名順上分結。

(八)辟支佛地者︰緣覺功德力大故.能侵餘習氣故。

(九)菩薩地︰從空入假.道觀雙流.深觀二諦.斷習氣色心等無明.得界外法界道種智.遊戲神通.學佛十力等故。

(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於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究竟.習氣究竟盡也。故智論云「聲聞智慧力弱.如小火燒木,雖然猶有炭在.緣覺智力強.如大火燒木.木燃炭盡餘有灰在.諸佛智力.大如劫火炭灰俱盡.亦如兔馬等喻」。菩薩佛地名異二乘,何得言通。答︰名字雖異.同是無學應供.得二涅槃,共歸灰斷.證果是一.名義不殊.是名同義.究竟俱同也.廣如天台四教。

【此上二】下,結第二三.即上所引俱舍意也。

【四、第八人】者︰俱舍二十三賢聖品釋住果極七返偈.先問云︰此預流名為何義.若初得道名為預流,則預流名應目第八.若初得果名為預流,則倍離欲.全離欲者至道類智應名預流。下答意明初得果故名為預流.以超斷者不定初得故。俱舍大疏寶公但云.若預流名目初得道.即初見道第八人應名預流.亦不釋於第八,所以離欲等言。小疏釋云.其苦法忍即是第八人.於八忍中從後數之,為第八故。若義林法師大疏鈔云︰八人地謂預流向也.四向四果.從後數之為第八故。婆沙三十六第八聖者,謂隨信行及隨法行.從勝數為第八故。又更一解與小疏同。探玄引大般若亦初果向.同於林公從後數之。澤州遠公引古婆沙論,名須陀洹向以為第八.而對見道前七方便故名第八.故彼論中問言.云何為第八人.所謂信堅及法堅.鈍根之人見道名信堅.利根之人名法堅。釋曰︰此上全同林公引文.而取義逆順為別.俱未見文。以義取人遠公理長.第八之名所以順故.遠公又云︰外國相傳云.更有八人者.初發心人而未有行.二、有相行人.憎厭生死樂修善法。三、無相行人.學觀空理破離欣厭.見人行惡心無忿怒.見人修善亦不欣慶。四、方便行人.雖見法空而常隨有起諸善行。此四在於善趣地中。五者習種.六者性種.七者解行.八者聖種。初依地前未同聖種.故非第八。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彰異於前云不名凡夫.揀異初依.名為菩薩。當相以論.不名為佛.別異於後。釋曰︰遠公所解,前順今文.後非今意.彼釋四依故可用之.因便引來以彰異轍。今疏正意取初果向.而俱舍小疏亦是初向.而局苦忍,義成大局.亦彰異轍.非用指南.下引智論八人,亦初果向.通十五心。而若約超斷.容餘果向。故【智論中有八人地】者︰證前文是初果向.案前十地第三八人在於見道無間道故。五十九云「八人地者.所謂見諦道中︰信行一.法行二.須陀洹極六七世生三.有須陀洹今世煩惱盡得阿羅漢四.有家家須陀洹三世生已入涅槃五.有中間須陀洹六.除第三餘中間入涅槃七.住六無礙五解脫中者八.皆是須陀洹向」。釋曰︰此則初果向中有八種人,故名八人地.非獨第八.然此八人望七方便皆是第八.二義俱成.謂亦名第八.亦名八人地也.故疏引來證成初向.望後第五既是初果.此為初向.次第分明。若唯取於苦法忍者.餘之七忍何以揀之.又十四心何以不取.又十五心皆未得果.論主何獨將苦法忍而為難辭.林公成立為初果向.理則無違.而從勝進數.亦無所以.正義如前。

【若約超斷等】者,此下揀濫︰正取初果之向.不取二三果向.以超斷人不定初得.故經略無.以義合有故復出耳.即俱舍云「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斷次三向二.離八地三向。至第十六心.隨三向住果.名信解見至.亦由利鈍別」。釋曰︰今疏取意展彼頌文以成長行.理皆已具耳。上智論文名家家亦俱舍義.頌云「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斷至五二向,斷六一來果」。釋曰︰初兩句明家家.下兩句明向果.即預流者進斷修惑。若三緣具轉名家家︰一、由斷修惑三四品故.二、由成根︰德能治彼無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界三二生故.頌中但說初後二緣,不說成根者.預流果後進斷修惑.諸無漏根理必合有.義準已成.故頌不說。言斷三四品受三二生者︰若斷三品名受三生.若斷四品名受二生.謂九品惑能潤七生.且上上品能潤兩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潤一生.中中、中下合潤一生.下三品惑共潤一生.既上三品能潤四生.故斷上三品,四生便損名受三生。既言中上亦潤一生.故斷中上品惑、復損一生.兼上損四都損五生.受二生也。問︰何故無斷一品二品五品名家家耶。答︰必無有斷一品二品不斷三品中間死生.無有斷五品不斷六品而有死生.謂由聖者得初果已.斷欲修惑.起大加行.必無未斷一大品(三品名一大品也),有死生故.故斷一品二品必斷三品也.斷第五品不斷第六品者.謂第六品證一來果.以無一品能障得果.故斷五品必斷第六。餘如彼說。所以引此文者.即下一來不還,斷惑多少皆要此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