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1, 2006

以樂舞讚嘆諸佛菩薩的圓滿-"藏心靈動"


要推薦大家一個課外活動,而且是免費的喔...
除了佛經,透過樂舞同樣可以感受到諸佛菩薩的慈悲與圓滿...

"達蘭薩拉西藏表演藝術學院TIPA 2006台灣巡演"

索票單位: 
  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電話: 02-2736-0366 傳真: 02-2377-9163
  台北市基隆路二段 189 號 10 樓之 4
  網址: www.tibet.org.tw
  電子信箱: webmaster@tibet.org.tw

演出日期:
6/30-7/1(五~六)19:30-21:30 中油大樓國光廳(台北市松仁路3號)(近市府捷運站3號出口)

演出內容:
(上半場)
1. 黑帽舞(金剛舞之一種,為藏傳佛教非常獨特的傳統宗教文化,相傳是蓮花生大士依佛經記載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舞蹈。)
2. 山南之歌
3. 吉祥舞
4. 輝煌登基舞
5. 宮廷歌舞-囊瑪
6. 祈求上蒼
7. 西藏人民的祈求
(下半場)
8. 熱巴之舞
9. 拉薩踢踏舞
10.貢布之歌
11.藏三區合唱
12.犛牛舞
13.獵人舞

更多演出內容及表演團體介紹,請上:http://www.tibet.org.tw/tipa/intr.html

小拉誠心推薦!
不用到西藏或藏區便可以體驗雪域人民的生活文活與宗教藝術...:)

2006下半年 schedule

請管理員大德,修改一下模組
以後我們有行事曆可以用囉
請把這串文字
加到 side bar

<iframe src="http://www.google.com/calendar/embed?src=d0nci53mqo
3on9udgovh7gbaqk%40group.calendar.google.com&height=307"
style="border-width: 0pt;" frameborder="0" height="308"
width="320""></iframe>

Sunday, June 18, 2006

卷20注釋補述

隨眠:
為煩惱之異名。煩惱隨逐我人,令入昏昧沈重之狀態;其活動狀態微細難知,與對境及相應之心、心所相互影響而增強(隨增),以其束縛(隨縛)我人,故稱為隨 眠。此有貪、瞋、慢、無明(癡)、見(惡見)、疑等六種,稱為六隨眠(六根本煩惱)。其中,貪復分為欲貪與有貪,稱為七隨眠;見分為身、邊執、邪、見取、 戒禁取等五見,稱為十隨眠。此外,以此更加細分,則有九十八隨眠。  關於隨眠之體另有異說,說一切有部認為貪等煩惱即隨眠,屬於心相應之法;大眾部、化地部等認為現起之煩惱稱為纏,另外稱熏成種子之法為隨眠,與心不相 應;經部認為煩惱於覺醒活動之位為纏,對此,煩惱為眠伏狀態之種子稱為隨眠,為非心相應亦非不相應。於唯識宗,不承認煩惱即隨眠之說,蓋隨眠為煩惱之習 氣,即指種子而言。此煩惱之種子隨逐我人,眠伏潛在於阿賴耶識。〔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俱舍論卷十九、卷二十、發智論卷三、品類足論卷三、成唯識論卷九、瑜 伽師地論卷五十九、卷八十九〕p6351

九地:
又稱九有。有情居止之世界,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依禪定三昧之深淺,色界、無色界復分為四禪天、四無色天,與之欲界,計立九種有情之住地,稱 為九地或九有(九種生存)。九者即:(一)欲界五趣地,為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雜居之所,故又稱五趣雜居地(或雜住地)。(二)離生喜樂 地,離欲界惡後,所生得之喜樂。色界初禪天屬此。(三)定生喜樂地,由定所產生之殊勝喜樂之境地。色界第二禪天屬此。(四)離喜妙樂地,離於前地之喜,而 身得勝樂之境地。色界第三禪天屬此。(五)捨念清淨地,捨前前地之喜與前地之樂,而心達安靜平等(即捨)、自覺(即念)之清淨境地。色界第四禪天屬此。 (六)空無邊處地,離色界之物質性,而證得虛空無邊自在性之境地。無色界第一天屬此。(七)識無邊處地,得識無限闊達性之境地。無色界第二天屬此。(八) 無所有處地,離前二地之動性,沈潛於「一無所有」之寂靜想境地。無色界第三天屬此。(九)非想非非想處地,有想與無想俱離,而不偏於有無,達平等安靜之境 地。無色界第四天(即有頂天)屬此。  又於四禪天中之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以及四無色定中之下三無色定(即除非想非非想處定以外者)等九定,雖屬有漏定,但其境地乃為起無漏定之強力依 所,故稱無漏九地。〔雜阿含經卷十七、大毘婆沙論卷三十一、卷一四一、俱舍論卷二十八、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七十七〕p132

Thursday, June 15, 2006

大智度論第二十次讀書會

樓主工作繁忙
代貼公告
這次改星期日下午六點半
(不好意思,因為某人跟某睡友星期六有出席困難)

進度卷20

大家加油不要看足球看過頭了
南無阿彌陀佛!

Friday, June 02, 2006

大智度論19次研討會課後補充暨名詞解釋

補充一
第九解脫智
出處:
三學: <>學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學。又作三勝學,全稱戒定慧三學()增戒學(梵 adhi〆la),又作戒學、增上戒學。戒可修善,並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增心學(梵 adhicitta),又作定學、增意學、增上意學、增上心學。定可攝散澄神、摒除雜念,見性悟道。()增慧學(梵 adhipraj⑧), 又作慧學、增上慧學。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見諸佛實相。此三者為佛教實踐綱領,即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故菩薩地持經卷十以六度配三學,即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等四波羅蜜為戒學,禪波羅蜜為定學,般若波羅蜜為慧學。蓋三學實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門盡攝於此,故當精勤修學。三學若加上解脫與解脫知見,則 成所謂「五分法身」。〔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七、本事經卷六、四分律卷五十八、摩訶僧祇律卷二、大乘義章卷十〕(參閱「戒定慧」2908

 <>就學習之滿、未滿而分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種之人。據大智度論卷十八、俱舍論卷二十四之解釋:()有學(梵 aika),指四向三果。「有學智」則指苦法智忍之慧,乃至向阿羅漢第九無礙道中之金剛三昧慧。「有學法」指無漏有為的有學之五蘊。()無學(梵 aaika),指阿羅漢果。「無學智」則指阿羅漢第九解脫智。「無學法」指無漏有為的無學之五蘊。()非學非無學(梵 naivaaika-n⑧〆aika),指異生(即凡夫)。「非學非無學智」則指乾慧地之不淨、安那般那、欲界繫之四念處、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等。「非學非無學法」指有漏之五蘊及無為法。〔雜阿含經卷二十八、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大智度論卷二十二、俱舍論卷四、俱舍論光記卷四〕

《法界次第初門》卷3 同樣的也提到了這樣的說法